2025 / 1 / 11
拖了很久的24年回顾。
“问题”两个字,在任何时间都颇具重量。
AI 时代到来,我能够提出的问题,和我能得到的答案密切相关。
“问题”,标志我和世界的关系,我当前的经历,我的期望。
疑问和不甘在身份转换时,最强烈:
什么样的工作,才能让我享受 8 小时工作制,在下班后拥有自己的生活呢?996工作阻断了我和世界的交流。
我现在的最佳生产力形式总是和电脑相关,我如何能够在其他设备上也能调用自己的生产思维呢?我需要在手机端适应生产力输出,而不是习惯性地进行娱乐。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个人独立性?触及了 2024 年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活变化——与对象同居。“它展示了你在寻求平衡和自我认识方面的能力”——dot。
三角形。
说起三角形,可能会因为面对根号无理数感到不耐烦,像3-4-5的有理数三角形还是太少见了。
这里谈论的不是具象上的生活结构像一个三角形,而是我必须假设并实现一个支撑生活的支点——三角形。
从这种基本的假设开始,我们得以一窥对于一个生活支点的要求:
对于每天的普适性。无论是什么日子,我都能依赖这个支点找到我自己。
它不是一种虚幻的理想生活方式愿景——过多的愿景是现代性的景观——而是一种"if-then" 生活方式,或者说行为触发模式。有规律的行为是对于自我的实践性回归,而愿景是远离实践的。
抽离时阅读。阅读始终至关重要,我借此观察他人是如何“思考生活的结构”的。他人的思考相当有趣,每个人各自讨论前提、原因和结论,但存在细微的不同——这证明他们与世界的位置、关系有差异。
思考时下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是留存自己的关键。 如果我下一秒就会猝死,我会感到后悔,因为我还有很多话没有表达出来,还有草稿没有整理好发送。
太多羡慕他人的话语还在嘴边,如果说出口、我就像一个可怜虫(但事实未必如此)。唯一的2025年寄望,就是在三角形上一句一句地回答问题。不知道我还会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