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关于“社会规训视角下的性别”

2024 / 1 / 24

角色性别塑造

如果一个主角和配角的互动中,男性多于女性,那么对此高敏感的读者,就会将主角认为是一个男性而不是女性,这是为什么?

在我表达我的看法前,我认为这种想法属实常见,尤其是在东亚。在未成年群体中,不和同性群体一起行动的人会被质疑居心叵测。如果无法实现一个女性比男性多的团体,那么应该如何塑造女性主角,让主角“像个女性”呢?

首先,“像个女性”这个表达就束缚了多样化表达。如果一个女性不“像个女性”,就不能作为“女性主角”存在,不能被叙述她的故事吗?

其次,什么是女性角色塑造呢?是要把一个角色塑造出其女性特点吗?还是把一个女性塑造成“角色”。

最后,什么是女性特点呢?是刻板印象中的保证居处的高要求(月亮土象特征),还是敏感同理心十足呢(水星水象特征)。每个人对女性的定义不同,这可能关乎他们的俄狄浦斯情结——“母亲”角色的幻想如何投射在生理女性上,如果你幻想中的“母亲”是一个柔情似水的角色,那么你倾向于投射这样的形象到女性上,并从这样的女性上获得认同。

关于电影应当如何塑造一个女性角色,贝克德尔给出了一个答案。

贝克德尔测验

这是一个评估女性角色在电影中是否得到正当待遇的测验。通过这个测验,需要电影剧情中同时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媒介不同,塑造手法可以大相径庭,但文学能够包含的细节更多,可以多样化地塑造一个角色,我们仍需保持讨论。

另附,朋友对作者应当如何塑造女性的见解:

**民富:**我觉得不要太刻意,就是那种,太刻意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怪异,你只是单纯写这个觉得就可以,是男是女,让读者自己感悟。

**阿雪:**母性。关于庇护和抚育。不能具有精神或物理上的施虐性和残暴性。

**咸鱼:**看情节,如果在描写这个女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思考怎么样去讨好男性的话妥实第二性;如果只是在作为一个女生正常的表达性感需求和爱(所占篇幅很明显看出来不是她人生的核心和全部)这个我认为是一个相对比较ok的个人形象。

**向易:**我判断一个人是否独立 其实是她获得成就感的来源是基于自身还是依附他人,就像咸鱼所说的人格魅力靠的是男人的爱慕属于后者,比如部分父母觉得自己孩子很优秀=自己教育的好实际上他屁都没做。还有另一种是纯粹依靠自己的实力or做出来的东西获得了荣誉,这个过程中也许有别人的协助,但绝大部分靠自己的智慧谋略或其他(我个人是这种)即使是打游戏通关 我也觉得是我牛逼x

“少女心”,一个词

私人兴味的书面化+公开化,被打上了“少女心”的标签。正因为这些私人爱好“一向”上不了台面,“一般大众”不会对此进行公开发表。对私人趣味进行书面化写作的人多为女性,或者说生理男性被社会规训为莽夫,不乐意写下自己的爱好,更难有什么日记。

“少女心”这名词正是男女不同规训类型的佐证。

另一方面是东亚情境下对自我表达的普遍性打压,当前社会的表达要么以符合情境为先,要么以争论“正义”为主。逃离现实、宏大背景的自我表达对于任何一个“性别”来说都少。

我觉得很可惜,写下当下的自己,不才证明自己活在当下么。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电影《邪不压正》

大声调笑

是谁充当社会规训的传话筒,不会是你吧。